科研进展

Nature Communications丨Daniel Falush 课题组揭示幽门螺杆菌如何“走出非洲”

发表日期: 2022-11-15

  11月11日,国际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 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 Daniel Falush 研究员团队及其合作者题为Repeated out-of-Africa expansions of Helicobacter pylori driven by replacement of deleterious mutations 的研究论文,报道了研究人员发现多次新的幽门螺杆菌非洲谱系“走出非洲”,并逐渐取代欧洲、中东当地谱系的独特进化历史。该研究证实“走出非洲”过程中“瓶颈效应”造成的有害突变累计是导致后续迁徙和取代其他地区当地谱系的原因。

 

  

  幽门螺杆菌是一种寄生在人体胃内的细菌,是世界上人群感染率最高的细菌之一,我国人群中感染率超过50%。幽门螺杆菌感染会导致慢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也会显著增加胃癌风险,已被美国列入“致癌物清单”。以往的研究通常认为幽门螺杆菌与其宿主人类具有非常相似的进化历史,在人类祖先5万年前通过一次“走出非洲”事件被传播至世界各地。  

  

 

  图例:幽门螺杆菌hpEurope菌株祖先血统(ancestry)构成

  

 

  该研究通过分析来自非洲、欧洲和亚洲的幽门螺杆菌基因组序列,发现至少存在三次独立的“走出非洲”事件。研究结果还表明,在遗传多样性水平相似情况下,相比于非洲菌株,欧亚菌株积累了更多的非同义突变,证明了最初迁徙出非洲后对于细菌适应性产生了巨大影响。作为杂合体的欧洲菌株缺乏亚洲血统(ancestry),表明后续基因融合过程中,这部分血统被取代。 

  这些研究结果表明尽管幽门螺杆菌依赖人类传播,但其DNA 与人类 DNA 的传播模式不同。该研究还证明重要种群事件(如“走出非洲”)会极大影响细菌适应性以及种群动态变化模式。 

  来自奥斯陆大学的 Harry A.Thorpe 为该论文的第一作者,上海巴斯德所的Daniel Falush 研究员为该论文的通讯作者。该研究受到了上海市市级科技重大专项等项目的支持。 

 

  原文链接: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22-34475-3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