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利用人工智能和数据科学解析微生物组在健康与疾病中的作用研讨会在沪召开。本次会议由中国科学院上海免疫与感染研究所肠道微生物与计算宏基因组研究组主办,中国生物物理协会肠道菌群分会协办,会议汇聚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微生物组学、生物信息学与免疫学领域的知名专家学者,共同探讨人工智能(AI)与数据科学在微生物组研究中的前沿应用,从多维度解析微生物组与人类健康的复杂互作关系。
论坛开幕式上,中国科学院上海免疫与感染研究所所长江陆斌、中国生物物理协会肠道菌群分会会长刘双江分别致辞。刘双江研究员、天津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房中则、中国科学院上海免疫与感染研究所闫燕研究员分环节主持了研讨。
美国哈佛大学陈曾熙公共卫生学院Curtis huttenhower教授以“微生物组与肿瘤发生”为主题做报告,分享了其参与英国CRUK计划的最新研究成果。其团队发现,结直肠癌相关微生物群中存在大量口腔来源菌株,通过菌株水平基因组分析可以探究其关键遗传特征。Curtis Huttenhower是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人类微生物组计划的奠基人,其研究团队长期致力于微生物群落功能分析的计算方法开发,建立了一系列bioBakery算法软件,重点解析人群流行病学与微生物组的关联机制。
与会专家围绕肠道菌群与宿主互作、代谢性疾病及肿瘤免疫等前沿议题展开深入探讨,通过多学科视角的交流碰撞,对未发表的在研工作进行深入交流讨论,激发新的研究思路,现场学术氛围热烈。
【基于人工智能的人类疾病微生物组学】
中山大学丁涛教授、复旦大学郑琰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刘瑞欣研究员、中国科学院上海营养与健康研究所姚依昆研究员从不同角度分享了微生物组与疾病的关联及干预策略相关研究进展,并强调了人工智能技术在数据整合、模式预测及精准干预中的核心作用。
【流行病学中的数据科学与宏基因组学】
南京医科大学陈连民教授、复旦大学吴浩教授、中国科学院上海免疫与感染研究所闫燕研究员围绕微生物组与疾病的关联,结合数据科学,展示了前沿研究进展与创新应用。
【微生物组-宿主免疫系统互作机制】
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谢岑研究员、山东大学刘畅研究员、中国科学院上海免疫与感染研究所潘磊研究员和孟广勋研究员四位专家围绕肠道菌群与免疫调控的分子机制及干预策略,系统阐述了最新研究成果,为基于微生物组的免疫相关疾病治疗提供了新思路。
本次研讨会搭建了高水平的学术对话平台,促进了菌群分会成员同与会专家的深入交流。通过跨学科的思想碰撞和成果分享,不仅为相关领域的深度合作与创新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更促进了中国生物物理协会肠道菌群分会成员间的学术互动与经验共享。
合影留念
中国科学院上海免疫与感染研究所所长 江陆斌
中国生物物理协会肠道菌群分会会长 刘双江
美国哈佛大学陈曾熙公共卫生学院 Curtis huttenhower教授
中山大学 丁涛教授
复旦大学 郑琰教授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 刘瑞欣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上海营养与健康研究所 姚依昆研究员
南京医科大学 陈连民教授
复旦大学 吴浩教授
山东大学 刘畅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上海免疫与感染研究所 闫燕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 谢岑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上海免疫与感染研究所 潘磊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上海免疫与感染研究所 孟广勋研究员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