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进展

上海巴斯德研究所鉴定出可被病原劫持的保守的重要宿主因子

发表日期: 2018-08-08

  201875日,国际病毒学期刊Journal of Virology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潘磊研究组题为“Bub1 Facilitates Virus Entry through Endocytosis in a Model of Drosophila Pathogenesis” 的最新成果。     

  伴随病原-宿主之间不断的交互作用和长期的协同进化,不仅宿主会发展出多种抵抗病原入侵的保护机制,病原也会逐渐的变得“聪明”,从而学会如何利用宿主自身的元件或反应机制,以帮助自己的顺利入侵和复制。近年来,大量的研究工作多集中在解析宿主针对特定病原的防御机理,却往往忽略了哪些宿主蛋白会被病原劫持而“为我所用”。因此,建立适当的研究模型,筛选并确定可能被病原所利用的宿主因子,对于我们更好的理解宿主-病原互做,以及寻找潜在的病原感染的防控和治疗手段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黑腹果蝇具有和高等动物高度保守的天然免疫应答机制,以及其他模式动物所无法比拟的遗传操作优势,广泛的应用于病原和宿主的互做研究之中。因此,中科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潘磊研究团队利用黑腹果蝇,成功构建了成熟的果蝇病毒感染模型,借助强大的大规模遗传筛选体系,特异寻找敲除后可导致宿主抵抗病毒入侵的关键基因。之后,研究组定位了Bub1基因的缺失可造成宿主抗病毒能力的显著上升以及更少的体内病毒载量。Bub1蛋白是一个非常保守的细胞元件,其经典功能是分布在细胞核中参与有丝分裂纺锤体的形成。该研究发现Bub1也可在胞质中行使新的功能,可伴随着病毒感染,被招募到细胞膜上与脂筏依赖的内吞复合物蛋白相结合,从而通过调节内吞作用---这一关键的限速步骤,辅助病原入侵宿主细胞。该机制也在人类细胞系中和其他依赖于内吞作用的病毒和细菌中得到了同样的验证。因此,该研究筛选并鉴定了一个重要的宿主保守因子Bub1,反而具有辅助病原感染的新功能,解析了其可以作为限制病原感染宿主的关键节点,为今后抗病毒药物靶点的开发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杨烁助理研究员为本文第一作者,潘磊研究员和唐宏研究员为本文的共同通讯作者。潘磊研究员为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优秀会员。该研究得到国家自然基金等项目的资助。              

 

 图片说明:bub1 deficient flies become resistant to DCV infection 

  原文链接:https://doi.org/10.1128/JVI.00254-18.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