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扫描

【上海科技报】“在党和人民的要求面前,任何困难都不是困难”上海巴斯德所疫情防控科研攻关启示录

发表日期: 2020-10-30

  140年前,法国微生物学家路易斯·巴斯德冒着生命危险,以科学严谨的态度,发明了狂犬病疫苗,使得长期噬虐人类的狂犬病得到有效控制。140年后,面对来势汹汹的新冠疫情,中科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的巴斯德人,责无旁贷,争分夺秒,全力投入到“认知并战胜”新冠病毒的战斗中。

  从率先预测新冠病毒的潜在人间传染到病毒的早期进化机制和主要谱系,从高通量、高灵敏核酸检测试剂盒到新冠病毒的中和抗体和新型重组疫苗,从提供病毒研究的基因组自动化鉴定云平台到加入欧盟新冠科研攻关联盟……上海巴斯德所在新冠疫情暴发的短短几个月内,就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科技攻关进展。

  上海巴斯德所还组建了疫情防控科技攻关临时党支部,党员科研人员身先士卒,与党外和外籍科研人员一起,义无反顾地冲向了病毒研究的最前线。日前,该党支部获得了上海市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集体的表彰。

  坐得了冷板凳,打得赢“遭遇战”

  现代医学发展和药物研发,让人们产生了似乎远离了各种传染病的错觉。然而,在庞大的城市里,总有一群科学家在默默地研究着细菌与病毒,关注着可能在一夜之间到来的疾病暴发。中科院上海巴斯德所的科研人员就是这样一群“传染病瞭望者”。在新冠疫情面前,他们没有惊慌失措、仓促上马,而是胸有成足、充满自信地进行了“会战”部署,科学合理地多路并进,剑指新冠病毒。

  “对于冠状病毒的研究,研究所自从成立以来就一直没有停止。”上海巴斯德所所长唐宏研究员说。这位一直与病毒打交道的科学家,早在2003年SARS时期就开始了对冠状病毒的基础研究。尽管后来国内对SARS病毒的直接研究因故停止,相关冠状病毒研究领域也由热转冷,但相关的基础研究还是在一小群科研人员手中进行着。“例如,我领导的课题组,在2005年发明了SARS的液相质谱指纹诊断技术,2007—2015年阐明了SARS病毒的小鼠模型,SARS的急性肺炎窘迫综合征的免疫病理机制。上海巴斯德所现在还有多个课题组研究引发普通感冒的冠状病毒。”唐宏说,正是由于在一个冷门领域的坚持不懈,以及过去几年里研究所加大的病毒发现、跨种传播领域的科研队伍建设,使得上海巴斯德所能够在新冠疫情突袭中做出快速反应。

  2020年1月21日《中国科学生命科学》杂志发布了一篇论文,首次预测了新冠病毒可能源自蝙蝠,预测了新冠病毒与人体结合的位点,并评估了病毒的人间传染力。这篇全球范围内第一篇有关新冠病毒的论文,出自上海巴斯德所郝沛研究员团队,为制定高效的防控策略提供了科学理论依据。“我曾经参与过针对SARS的研究,负责数据分析。在新冠病毒基因序列公布之后,我的团队就开始通宵工作,通过模拟计算对病毒进行分析。”郝沛说,“在针对SARS的科研中,我们没有国外快,这一次我们走在了世界的前头。”郝沛最近被评为全国抗击新冠三八红旗手。

  当新冠病毒肆虐,国内疫情达到顶峰的时候,几乎所有人都感到了焦急与不安。但对于上海巴斯德所的科研人员来说,尽管压力山大,却异常冷静。3月3日,《国家科学评论》的一篇论文通过“人脑”+“电脑”的生物信息学研究,将新冠病毒划分为L型和S型两种变异,在学术界和社会上都引发了热议。该论文的通信作者之一、上海巴斯德所崔杰研究员说:“目前来看,全球都在使用这个分型标准。”

  “对于细菌和病毒的研究不能因为传染病的减少而停止。”唐宏说,“只有在平时做好准备,才能在疫情暴发时有所作为。”这是对疫情防控关口前移最好的注解。

  这次新冠病毒性脓毒血症引起的急性肺损伤特征的注解,全球几十篇研究论文均引用了唐宏研究员2007年发表在“Nature Medicine”期刊的工作。

  走通成果转化,做好科技支撑

  在上海巴斯德所的新冠疫情攻关战部署中,除了研究病毒本身之外,还将主攻方向定在了病毒检测、抗体药物、疫苗等3个方面。临床和现场检测是为了更快、更早地找出感染者,抗体药物能够治疗患者,疫苗则帮助健康人群抵御病毒的侵袭,环环相扣,也是疫病大流行科学防控的三大法宝。

  在病毒检测上,上海巴斯德所与上海仁度生物共同成功研发高通量和高灵敏核酸现场检测试剂盒,3月26日顺利通过国家药监局审核上市,为复工复产复学、国际旅行人员入境提供了有力支撑。检测系统现纳入了中央加快提升检测能力的生产扩能产品目录,将进一步提升产能。

  在抗体药物上,上海巴斯德所获得了多株针对新冠病毒S-RBD蛋白的单克隆中和抗体,并以混合抗体生物制剂工艺转让给抗体生产企业。上海巴斯德所开发的混合抗体是全球仅有的两款产品之一。美国公司开发的另一款最近已经在特朗普身上试过。上海巴斯德所开发的混合抗体比单一抗体能更加有效地防止病毒变异和逃逸,阻断病毒感染细胞的效价是单一抗体的10—100倍。

  在疫苗上,上海巴斯德所构建了毕赤酵母表达的重组蛋白疫苗,跟灭活疫苗或者哺乳动物细胞发酵生产的重组疫苗相比,具有成本低、产量高、副作用小和形成有效免疫保护能力强的优势,适合普通人群的大面积免疫接种的需要。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极具应用价值的技术和产品,上海巴斯德所都进行了成果转移转化。“科研的价值在于提供科技支撑,检验标准是产品用得上。”唐宏说,“好饭不怕晚,无论是试剂盒、抗体还是疫苗,我们都要遵循科研和新药研制的规律。”

  兴趣变成责任,无惧困难危险

  新冠疫情中,上海巴斯德所科研人员已经将科研从兴趣爱好变成了责任压力。所里成立了疫情防控科研攻关工作组临时党支部。1月27日,科研攻关组成员一起在科技攻关请战书上签上了自己的名字。请战书里这样写道:“我们愿为战胜新型冠状病毒疫情随时听候调遣,我们全体队员都义无反顾!”

  在2月初的疫情高峰期,党员科研人员带队到了安徽合肥新冠患者定点收治医院,进行病毒RNA标准盘测试任务。包括外籍科学家在内的任务团队早已将个人安危置之度外,只专注于完成手头的工作。当科研人员一夜无眠,最终拿到了满意的结果时,紧绷的神经才放松下来。

  疫情期间,不少单位的工作都处于暂停状态,但中科院上海分院岳阳路大院内的上海巴斯德所却忙个不停。科研攻关组的科研团队里,有的人早早放弃了春节休假,有的人回外地探亲又赶紧买票回来。在最艰难的疫情岁月里,他们以实验室为家,通宵达旦地做着实验,只为跑在病毒和疫情的前面。重组蛋白疫苗的研发,按照一般过程需要2年才能构建完成,但这一次新冠疫苗却在研究团队的加班加点之下,只用了短短半年就已经完成。

  针对国内新冠疫情的科研需求,上海巴斯德所一方面开发了病毒基因组自动化鉴定云平台,为科学界、医学界和产业界提供公共服务。针对国外抗疫的需要,上海巴斯德所还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作为中方唯一单位参与欧盟地平线2020新冠科研攻关项目RECoVER,并向塞内加尔、老挝、伊朗等多国研究机构提供帮助。

  唐宏饱含激情地说:“在党和人民的要求面前,任何困难都不是困难。”这就是中国科学家的勇气与责任感。

(作者:耿挺)


附件下载: